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0:31 点击次数:120
“小皮球,抬脚踢(香蕉梨),马兰花盛开二十一……”
这首广为人知的童谣,其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深意。
这些实际上是暗语,蕴藏着共和国的机密情报以及解放军顶级保密的军事设施。
1992年,毛阿敏演唱的《马兰谣》则包含了更多的信息。
为了核武器,毛主席甘当“小学生”
在1955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,毛主席坚定地表示:“在当今世界,如果我们不想受到他人的欺凌,就必须具备这个东西。缺乏这个东西,人们就会认为你没有分量。”
毛主席提到的“东西”是指核武器。
那时,美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,经常对中国实施核威慑和核威胁。
没有哪个国家拥有原子弹是最理想的情况,双方都有则是中间的选择,而只有一个国家拥有则是最不理想的状况。
在抗美援朝期间,美国曾对中国发出过核武器的威胁。
毛主席也已经做好了准备:“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,我就用手榴弹,抓住它的弱点,紧随其后,最终战胜它。”
若想摆脱他人的控制,就必须自主研发核武器。
因此,在1956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,毛主席再次明确地指出:“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飞机和火炮,还要拥有原子弹。”
毛主席邀请了李四光、钱三强等专家,谦逊地指着周总理、彭老总等领导说道:“今天,我们这些人就像小学生,希望你们能为我们讲解一下有关原子能的问题。”
开发核武器不仅仅是从头开始制造原子弹。
同时,还需寻找一片足够辽阔、足够荒僻的地方作为实验场地。
彭老总将选定试验基地的任务委托给了陈锡联和陈士榘,并请求“聂老总多加关注”。
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,选址考察团队从内蒙古的西部出发,途经青海的西部,最终抵达新疆的东南部,行程不知有多少万公里。
然而,在考察队中,只有少数几位领导知晓这是在选定核试验场,其他绝大多数成员对此一无所知。
1958年8月,超过200名军队官员和科研人员抵达了敦煌西北的戈壁滩。
他们居住在地窖和帐篷中,食用干粮,饮用苦涩的水,日复一日地进行地形、地质和水文的勘探。
“我们到底在进行什么样的工作?每天都感到困惑不已,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!”一位干部向考察大队的队长张志善询问。
其他干部纷纷发表看法:“无论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,我们都毫不畏惧,但如果要死,也得知道个明白。”“我们都是经过党审查合格的,为什么不能向我们透露真实情况?”
张志善同样认为,大家有权了解奋斗的原因。
在得到周总理的许可后,他对队员们说道:“我们的使命是建立一个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靶场!”
一听到这个消息,大家都兴奋不已:“没想到,能够参与这样伟大而神圣的事业!无论多么辛苦,都值得!”
经过考察小组的多次调查,苏联专家认为,敦煌西北地区非常适合作为核试验场。
国防部长彭德怀、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以及众多领导和各领域的专家,聚集在敦煌。
经过讨论,最终决定将爆炸中心设定在敦煌西北约130到150公里的位置。
此时,0673部队的指挥官、核试验基地的领导张蕴钰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。
“有些苏联专家简直是胡闹!”张蕴钰反驳道,敦煌莫高窟是祖辈留下的珍宝,一旦被炸毁,便再也无法挽回。
在敦煌西北地区,由于缺乏水源和过厚的松土层,加之核爆炸后产生的烟尘量巨大,这些烟尘会随风飘散,形成核污染区域。
那里的实验当量过小,仅能进行 2 万吨 TNT 当量的核弹试验。
中央认为,张蕴钰的看法十分有见地。
与此同时,也有一些“不坑人”的苏联专家建议将实验场地设在新疆的罗布泊。
最终,实验地点选定在了面积超过英国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,具体位于罗布泊西端,占地超过10万平方公里(相当于江苏省的面积)。
核武器从零开始,到底有多难?
“这片土地十分肥沃,适合种植蔬菜和谷物,水源丰富,水质甘甜,还散发着迷人的芬芳。”
1959年,张蕴钰及其团队在距离试验中心区域超过300公里的地方,位于天山山脚,靠近博斯腾湖,发现了科研专家和军队人员的生活区域。
一条天然的水渠穿过这里,正值五月,水渠两侧开满了马兰草。张蕴钰建议:“我们就把这个地方(基地生活区)称作马兰村吧!”
“马兰”这个称谓蕴含着深厚的诗意,然而现实却异常严酷。
那时国家刚刚成立,经济极为贫困,正处于艰难时期,粮食和物资都十分匮乏。
马兰村位于戈壁腹地,交通十分不便。
广大官兵紧握牙关,凭借双手、肩膀和饥肠辘辘的身体,肩负起发展核武器的历史重任。
刚到马兰时,官兵们只能在帐篷里居住,而在戈壁滩上,狂风和沙尘暴时常会袭来。
帐篷常常会被强风刮走,甚至撕裂成碎片,这种情况时常发生。
于是,大家开始亲自动手,挖掘地窖。
住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,那么饮食呢?由于粮食短缺,我们把玉米面炒香后再蒸制,做成“高产饭”。
官兵们能节省一餐就节省一餐,优先让专家们享用。
如果实在没有食物可用,就去挖一些野菜,采摘榆树的叶子。
专家们同样付出了很多努力,面对没有实验室的困境,他们在炎热的阳光下进行高温测试,在寒冷的夜晚进行低温实验。
由于缺乏仪器,大家纷纷使用算盘和手摇计算器,同时将自行车气泵改装成冲击波压力记录仪。
由于建筑材料不足,只能自己动手制作砖头;生活用水短缺,先用一盆水蒸熟馒头,再用这水洗脸,经过沉淀后才用来洗衣服,最后才勉强倒掉。
尽管如此,没有人抱怨或感到疲惫。
然而,比起粮食和物资,更加短缺的是一支掌握核技术的专业团队。
苏联的专家撤离,并销毁了所有的文件,这就相当于切断了根基。
钱三强多次提到一个人名:程开甲。
程开甲拥有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学位,曾在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担任研究员。
1950年,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,我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回国的旅程。
1962年,程开甲接到中央的指示,负责核试验靶场的技术准备工作,随即毫不犹豫地前往罗布泊。
程开甲迅速开始工作,并提出了一项在百米高塔上进行爆炸的地下爆炸计划。
美国首次进行原子弹试验的铁塔高度仅约30米,而位于罗布泊的这座铁塔则被设计为102米高。
当时中国最高的铁塔是位于广州的对外广播发射塔,高度为90米。
自1963年4月起,超过5000名士兵利用铲子、镐等简单工具,经过一年的努力,成功建造了一座高达百米的实验塔。
在这个阶段,他们始终没有离开过比赛区域。
小小童谣,藏着惊天秘密!
“不得向父母透露,也不得向妻儿告知”,这是所有参与核武器研发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。
在首次核试验之前,基地暂停了所有个人通信活动。
英雄的家属们不知道他们身在何方,也不清楚他们是否仍然活着。
在这段时间内,仅在一个工兵连中,3名战士的家庭成员去世,16名战士的亲属生病,此外还有两名战士的未婚妻因长时间未收到信件而选择分手。
为事业奉献青春,献出青春便是终身奉献,终身奉献则会传承给子孙。这是马兰基地众多官兵与科技工作者平凡而辉煌的“人生三部曲”。
在马兰基地,有一个地方被称为“核大姐”。
这里的所有居民都是女性,她们大多是来自清华和北大的优秀学子,却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戈壁沙漠,无法顾及自己的情感生活。
在这个过程中,许多人到了四五十岁才步入婚姻,有些人则选择终身不婚。
在马兰基地的西边,矗立着一座烈士纪念园。
在这里安息着378位为核试验和基地建设奉献一生的科学家、军人和工作人员。
碑文中写道:“他们来自四面八方,跨越长城,有的人在试验场英勇牺牲,有的人在建设基地中奉献生命,还有的人在普通岗位上辛勤工作,最终积劳成疾……”
“马兰人”的成就令全球瞩目,而他们却选择了低调行事。
在英雄们的持续奋斗下,终于实现了进行核试验的基本条件。
1964年10月15日,周总理下达指示:“批准基地的提议,‘零时’定于16日下午3点。”
“零点”,意味着核爆炸发生的时刻。
16日上午,神秘的电波在罗布泊与北京之间流动:早上8点,老邱入住房间,开始编辫子;10点30分,辫子编好;11点30分,第一次检查完成,结果一切正常。
1992年发布的《马兰花开二十一》一曲,迅速传遍全国,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童谣,人人都能轻声吟唱。
“小皮球,脚架踢(香蕉梨),马兰花开二十一,二八二五六,二八二五七……”
其实,“小皮球”正是谜语里的“老邱”,而“老邱”则是中国首颗原子弹的代号。
为什么称之为“老邱”?因为这枚原子弹的形状类似于一个庞大的“球体”。
“架脚踢”是指解放军所建造的那座高达102米的实验塔。
马兰自然是指“马兰基地”,而“21”则是指解放军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(核研究所)。
“马兰花开”所指的,显然是原子弹的爆炸。
28256和28257是两个信息编号,同时也是保密基地的代号,它们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信手段。
因此,“小皮球,架脚踢”这首儿童歌曲,实际上是在向马兰基地及那些无名英雄们表达敬意。
“在一个叫马兰的地方,如果你想找到它,就要朝西走出阳关,满怀热忱照耀着大漠,经历艰辛用汗水书写,留下那闪亮的星辰,舞动手中的长剑,撑起明媚的阳光洒满天空……”
这是1992年,毛阿敏演唱的《大漠深处》这首歌的歌词。
这首歌《大漠深处》,也被称为《马兰谣》,其名称源自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“马兰基地”,由于其属于绝密区域,因此歌词采用了隐晦的方式,来赞美那些长期生活在马兰基地,为国家的两弹一星事业献身的科学家和解放军士兵。
“时光宁静,正是因为有人勇往直前。”马兰基地的英雄们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汗水,成功研发了核武器,至今仍在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。
正如毛主席所说:**“我们发展核武器,并非为了发动战争,而是为了防止战争的发生!”**
#深度好文计划#
